高瞻遠“筑” 智繪經“典”
宿松融媒訊 勞動創造幸福,奮斗書寫華章。近日,在安徽省慶?!拔逡弧濒叽蛟臁叭匾粎^”建設“七個強省”勞動競賽表彰大會上,宿松縣規劃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喜獲2023年度“安徽省勞動競賽先進集體”省級榮譽稱號。5月11日上午,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縣總工會主席石錦華,縣總工會黨組成員、副主席胡健武一行赴設計院為其舉行授牌儀式,縣資規局黨組書記、局長郭芳紅、黨組成員、總工程師齊何儀參加授牌儀式。
宿松縣規劃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立足本土、服務城鄉”工作理念,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通過文化賦能鄉村、產業賦能鄉村、生態賦能鄉村,用心用情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多次受到上級部門褒獎。公司現有各類工程技術人員40人,其中工程師36人,高級工程師4人,具備各類注冊資格的技術骨干8人。近年來,公司年總產值穩定在800萬元左右,年上繳稅收超60萬元,在安慶市縣級國有設計單位中規模及產值均居首位。
以“紅心”塑造“匠心”
匠心興企,改革發展“強”起來;匠心惠民,群眾內心“暖”起來;匠心思齊,先鋒形象“樹”起來;匠心傳承,精湛技藝“帶”起來;匠心守正,清風正氣“濃”起來。宿松縣規劃建筑設計院黨支部不斷創新“紅色匠心”載體建設,全面探索基層黨建新路徑,切實提升黨建引領發展能力,讓廣大干部職工有更多歸屬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薪火相傳守初心 攜手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始于心,資源保護踐于行”……設計院黨支部堅持每月組織開展一次主題黨日,把主題黨日作為強化黨建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斷探索靈活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題活動,引導廣大黨員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黨員意識,提高工作熱情。分批分期組織黨員到大別山烈士陵園、徐文藻烈士紀念館、羅漢尖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學習。通過傾聽革命故事、追溯紅色記憶、現場觀摩實踐,引導黨員自覺接受黨性洗禮,傳承紅色精神,賡續奮斗之志,進一步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讓主題黨日成為淬煉黨員黨性修養的“熔爐”,在講好政治中擦亮為黨紅心,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切實把廣大黨員干部職工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
在精于主責主業的基礎上踐行為民初心。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堅持為民服務的宗旨,以實際行動踐行為民服務。共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30余項,其中涉及的民生工程主要有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縣中小學建設項目、縣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縣華陽河蓄滯洪區建設工程居民點建設規劃及基礎設施工程等。近年來,縣規劃建筑設計院深化黨建帶群團建設,開展各類活動60余次。站位新時代,設計院通過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不斷引進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開拓能力、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實力,充分發揮黨的建設的獨特優勢,不斷將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紅色動能”。目前已持有城鄉規劃編制乙級、工程測繪(含地形測量、沉降觀測、定位放線)乙級、建筑行業(建筑工程)丙級、市政行業(道路工程)丙級、工程勘察專業類(巖土工程勘察)丙級等10余項資質。
汗水在勞動中凝聚
鄉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是中華民族“根”與“魂”的守望者??h規劃建筑設計院始終走在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最前沿,宿松縣23個鄉鎮(街道)無一不留下了設計人員的工作足跡,協助推進各地強化歷史建筑、名人故居、家風家學教育等文化遺產的保護修繕弘揚工作。
北浴鄉滑石村是一個自然古村落,位于大別山深處,生態環境良好??h規劃建筑設計院在規劃過程中,始終以原生態保護為前提,做足生態旅游為突破口,重點突出原鄉生活場景,讓游客從餐飲體驗、住宿休閑、自駕游覽、山間度假等多方面體驗鄉土文化和生態魅力。以綠色產業發展為基礎,營造竹林、桃林、茶園等優質環境空間,推動高端民宿群建設,加快全域旅游發展步伐,全力打造鄉村振興新版圖。
智慧在事業中結晶
縣規劃建筑設計院傾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實落地,為村民提供更多致富途徑。通過文化傳承塑造特色、產業激活拓展路徑、環境提升構建場景,實現從風景到場景再到美景的轉變,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在布局項目時,技術人員及時洞察村莊訴求,擘畫與新時代共振的壯美畫卷,助力鄉村走出一條鄉村旅游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在涼亭鎮夏家村美麗鄉村的規劃編制過程中,縣規劃建筑設計院先后十余次深入屋場進行現場踏勘和調查訪談,研判屋場在人居環境、土地利用、產業發展、交通出行等方面的制約因素,分析屋場在區位交通、生態環境、民俗文化、農業資源方面的優勢條件,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結合交通以及村民生活習慣,打造小而精的公共活動空間,提升村容村貌村品,繪制美麗屋場建設“一張藍圖”。
宿松縣規劃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切實把推進鄉村振興作為主要業務方向之一,聚力突破,創新引領,用心用情繪制鄉村振興優美畫卷,發展集“山、水、田、屋、村、農”為一體,融“山水、人文、產業、設施、空間、環境”于一身的“美麗中國”的鄉村實踐。(通訊員 王瑩瑩)
責任編輯:楊劉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