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服務雙輪驅動 守護農村“舌尖安全”
宿松融媒訊 為切實保障農村群眾飲食安全,嚴厲打擊農村市場假冒偽劣食品違法違規行為,近期,宿松縣市場監管局在轄區內開展農村假冒偽劣食品專項整治行動,以“監管執法+服務指導”雙輪驅動模式,系統深化農村食品市場環境,靶向整治,織密農村食品安全監管網,守護民生底線。
全面排查,嚴格規范市場秩序。本次行動以農村集貿市場、鄉鎮小超市、校園周邊食雜店、小型餐館等場所為重點整治對象,執法人員圍繞食品經營資質、采購食品渠道、生產銷售許可證、出廠合格證、食品標簽標識外觀質量狀況等關鍵環節開展全面檢查。檢查過程中,重點查處銷售“三無”食品、過期變質食品、仿冒知名品牌食品、虛假標注生產日期食品等違法違規行為。在復興社區農貿市場,執法人員發現某攤位銷售的咸菜腌制食品,未標明食品名稱、生產日期、保質期、貯存條件以及小作坊名稱、地址、聯系方式等內容,且盛放容器未關蓋密封,對此我局執法人員當場警告,敦促經營者改正,并告知《安徽省食品小作坊登記管理辦法》小作坊證件申請方式及相關要求;在復興鎮學府文具店,針對散裝食品未規范標注生產批號、生產廠家名稱、地址、聯系方式等內容的問題,我局執法人員現場下達責令整改通知書,要求限期整改到位。
寓管于服,普法宣教融入執法主過程。行動期間,執法人員秉持“監管 + 服務”理念,將食品安全宣傳教育貫穿整治全程。通過“面對面”現場教學,執法人員深入農村集市、食雜店等經營場所,以實物對比、案例剖析等方式,向食品經營者詳細講解假冒偽劣食品的辨別方法,并指導其規范處置問題食品流程。同時,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執法人員重點剖析“五毛食品”“山寨食品”對消費者健康的潛在危害,以及經營者需承擔的法律責任,督促其切實履行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嚴格把控食品采購、存儲、銷售全環節質量。通過“邊執法、邊普法”的互動模式,既提升了經營者的食品安全專業能力,也強化了其依法經營的責任意識。
長效管理,構建農村食安防護體系。下一步,宿松縣市場監管局將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建立健全農村食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加大日常巡查和抽檢力度,不定期開展“回頭看”檢查,確保問題整改到位,切實守護好農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同時呼吁廣大農村群眾,如發現食品安全問題,可及時撥打12315投訴舉報電話,共同維護農村食品安全良好環境。(通訊員 趙磊 洪海)
責任編輯:楊劉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