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國節·中秋】“圓”來是中秋
又到一年中秋時。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八月十五月正中,人同羅帳鳥同松。一輪明月當空照,恩愛夫妻后園中。”一首流傳宿松縣民間已久的民謠,道出了人們在中秋節這天思親的情懷和美好祝愿。歷史上,每逢中秋節,人們便享受著吃月餅、摸秋、走親等傳統習俗帶來的樂趣。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如今的中秋節,這些流傳在宿松大地上的傳統習俗,發生著怎樣的變化?又給人們帶來哪些不一樣的歡樂?
月餅成了一種文化
月到中秋偏皎潔。
中秋之夜,月光如水,一群孩子站在高處,仰望著月亮,將香噴噴的月餅攥在手里,高舉起來,一邊向月亮揮舞,一邊不斷地大聲喊著:月亮家婆跟我走,跟我到南京去打酒,打幾多?打一滿多。這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在宿松縣農村地區每逢中秋之夜隨處可見的畫面。
回憶孩提時的中秋往事,年近六旬的宿松縣居民朱德流滔滔不絕。
他說,兒時,每到中秋,父親總要買一個大麻餅和一筒裝著十個的小麻餅,大的留給中秋晚上全家一起賞月吃;小的,父親給奶奶和家里每個孩子都發一個;母親還留一個送到附近社廟里,祈求家里六畜興旺。中秋節晚上,他和弟弟用線將小月餅穿著,或掛在胸前,或拿在手里舉起來,在月亮面前左右晃動,獻“月亮家婆”。用月餅獻“月亮家婆”時,他和弟弟在父母的告誡下,都不敢將手指頭指向月亮,父親告誡他們說,如果哪個用手指頭指了月亮,“月亮家婆”就會來割哪個的耳朵。由此,讓他們從小就對大自然充滿著一種敬畏之心。
“那時的月餅,都是裸裝,不像現在的月餅用各種包裝盒包裹著,都統一由供銷合作社定量供應,其他地方買不到;那時的月餅特別香、脆,吃起來有味道,大人、小孩都喜歡吃,吃的麻餅,里面都包著芝麻桂花餡,餡非常香甜。”在朱德流眼里,月餅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而且承載著人們舌尖上的記憶與情懷。
關于月餅的發展歷史,有著20多年手工制作月餅經歷的宿松縣趾鳳鄉居民李菊華如數家珍。
她說,丈夫家是手工制作月餅世家,她九十年代初嫁給丈夫后,就與手工制作月餅結下不解之緣,也許是對手工制作月餅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愫,至今她經營的糕點廠,仍保持著手工制作月餅的生產方式,搟皮、捶皮、拌餡、和餡、包餡、壓模、制形等重要工序都采用人工。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家里制作成本低的“發餅”比較多,“發餅”與麻餅不同,沒有餡,表皮的芝麻更少;每到中秋,農村家庭都要選購一部分“發餅”和一部分麻餅過節。改革開放后,農村家庭的經濟條件變好了,人們對月餅的需求,越來越高,采用各種方式包裝的月餅,以及采用新型原料制作的月餅層出不窮,口味也不斷推陳出新,一些專業廠家生產出來的月餅像一件件藝術品,外表造型美觀、圖案精致、花紋清晰,且皮薄松軟,可謂顏值與口味齊飛!
2008年,“月餅傳統制作技藝”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宿松,中秋這天,人們在賞月和品嘗月餅的同時,還有吃菱角、板栗等堅果的習俗,吃這些堅果,民間謂之“咬秋”。
如今,經過歷史的演變,月餅的內涵更加豐富,它已不單單是一種食品,而是一種“文化”的象征,凝聚著人們對幸福、團圓生活的向往。吃月餅,實際吃的是一種文化、一種氣氛、一種情感。
摸秋成了一種記憶
摸秋,又稱撈秋。所謂“摸秋”,就是中秋日之夜特意到別人家菜園里去摘一些瓜果菜蔬之類的東西。過去,每到中秋晚上,宿松縣農村地區的大人、小孩都會參與到摸秋的傳統習俗之中。
關于摸秋,清朝梁章矩所著的《兩般秋雨庵隨筆》中有記載:“鳩茲(今蕪湖)俗,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歸,為宜男兆,名曰摸秋。”
“八月十五摸秋不為偷。”這是至今仍流傳在宿松縣民間的一句諺語。過去,當地人們不但不把“摸秋”這種行為視為偷,反而認為是一種好事,而且被摸走的東西越多越好,“摸秋”者不分男女老少。
年過六旬的朱亞夫,從小在宿松縣陳漢鄉的大山深處長大,對小時候的“摸秋”往事仍記憶深刻。
他回憶,小時候,每到中秋晚上,他和弟弟都要出去摸秋,梨子、柿子、棗子、桔子等果子都是他們要“偷”的東西。有一次,弟弟爬上一棵棗樹,在摘棗子的過程中,一不小心,下巴被棗樹上長著的刺勾住了,弟弟的身體當即無法動彈,一動彈,刺就會勾得越深。見狀,他迅速鉆到樹下,雙手將弟弟的兩只腳托舉起來,勾住弟弟下巴的刺這才被拔了出來。還有一次,有個小伙伴去菜地里偷冬瓜時,被藏在草叢里一種名叫“土地婆”的毒蛇咬傷,差點丟了性命。
其實,在“摸秋”背后,承載著人們對“圓夢”的祈求。
朱德流說,當地人們為了讓多年不孕的婦女能夠生孩子,中秋晚上去摸秋時,都會選擇“偷”冬瓜,并將“偷”來的冬瓜用紅布包裹起來,然后趁該不孕婦女不注意,放到其床底下,以此祈福其生孩子。到了二十一世紀之后,摸秋習俗已在農村地區不時興了,在40后、50后、60后、70后這幾代人心中已成為一種記憶,而在80后、90后、00后眼里則成為一種陌生的“游戲”。
為了永久“留住”關于摸秋等方面的傳統習俗,致力于文史資料整理、收集、編寫工作50余年的吳漢亮老人,通過歷時多年的搜集、整理,在宿松縣鄉賢研究會的大力支持下,于去年專門編印了《宿松民俗》一書,將摸秋的中秋傳統習俗收錄于書中。
走親成了一種奢望
月亮是圓的,月餅也是圓的,而流傳于宿松縣中秋的各種習俗卻承載著五彩斑斕的“團圓”之夢,為了這一個個“團圓”之夢,一代又一代人都忙碌在路上。
“中秋節你回家嗎?”“家里還等著你回來定親呢!”如今,在宿松縣,中秋氛圍與過去大有不同,特別是在農村地區,處處充滿著父母對在外務工創業子女們的思念、牽掛和問候,也顛覆了節日走親習俗的格局和方式。
改革開放之前,宿松縣農村地區流行中秋節走親的習俗,定了親或結了婚的男方,都要在這天帶著月餅、豬肉等禮品去丈母娘家串門;做新女婿的,要到女方家認親或上門;準備年底結婚的,要到女方家送節禮;認親或上門都要準備麻餅、糯米粑、白酒、豬肉、白糖等彩禮。
在宿松民間至今仍流傳著挑彩禮的民謠:“三百餅子三百粑,一肩挑到外母家,外母尋我要肉吃,我尋外母討馬媽(宿松方言,岳母稱外母,未婚妻稱馬媽)。”
改革開放后,宿松縣農村大地發生翻天覆地變化,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選擇外出務工、創業,有的全家在外地安家,有的小伙找的是外地對象,有的姑娘嫁到了外地,由此打破了本地小伙與本地姑娘聯姻的傳統格局,人們中秋走親變得越來越“艱難”。
孫良勇是宿松縣九姑鄉九姑村外出創業的青年。自20多年前在外面擁有自己的事業后,就很少回家。每逢中秋節,他都是靠打電話與家里聯系,通過電話表達思念和對親人的祝福。
采訪中,他告訴筆者,十五年前,他在工作中結識了家在黑龍江省的一個女孩,如今這個女孩成了他的妻子。現在,他和妻子在河南安了家。由于黑龍江距離河南比較遠,加之工作忙,結婚十多年來,每到中秋,他只得通過電話表達對岳父岳母的祝福。對他來說,“走親”成了一種奢望。
據了解,在宿松縣,像孫良勇一樣的家庭特別多,但對于他們來說,縱然與父母和岳父岳母之間的距離拉得再遠,也改變不了他們的思鄉、思親之心。“月到中秋分外明,佳節之夜倍思親”
父母在,家就在,盼中秋團圓的思鄉、思親之心更在。(通訊員 孫春旺)
責任編輯:融媒體中心 莫佳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