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塌鄉:喚醒“沉睡資產” 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宿松融媒訊“七八十年代熱鬧的輪窯廠如今雜草叢生”“撤并后的村小只剩下斷壁殘垣”“年輕人外出打工,成片農田撂荒”——這些曾讓村民嘆息的場景,如今在河塌鄉已徹底改寫。通過實施“騰籠換鳥”戰略,該鄉將閑置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2024年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達551.52萬元,村均收入91.92萬元,經營性收入占比84.7%、同比增長26%,總量穩居全縣第二,興嶺村、斗山河村更是躋身全縣集體經濟十強。
為破解發展困局,河塌鄉黨委多次組織各村書記赴先進地區考察取經,確立“因地制宜抓產業”的破題思路。通過地毯式摸排,建立涵蓋廢棄廠房、閑置校舍、撂荒土地等資源的“活臺賬”,分類制定盤活計劃。
面對歷史遺留的土地權屬糾紛,鄉村干部組成攻堅專班,歷時數月走訪協調,最終成功盤活原輪窯廠42畝建設用地,建成河塌鄉工業集中區興嶺園區,吸引3家企業入駐,實現年稅收增長40余萬元、村集體增收40萬元,帶動40余人家門口就業。
資源轉化持續釋放紅利。原老糧站舊址在50萬元項目資金支持下,變身2000平方米標準服裝廠房,通過市場化運營既解決28人就業,又帶來每年4萬元穩定收益;26畝廢棄番鴨養殖場引入安徽馳肯禽業有限公司,投資2.22億元建設的肉雞養殖及農業綜合體項目,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5.01萬元。在生態資源開發領域,依托國家儲備林項目,2700畝荒山流轉后種上3689畝油茶、400余畝茶葉,100余名村民變身“護綠人”,村集體年增收2.3萬元。通過“三變”改革,興嶺、斗山河、黃坂三村12071.9畝農田實現規?;鬓D,村民畝均增收280元,村集體年創收362萬元。
“昔日廢棄地,今朝聚寶盆。”從產業園區機器轟鳴,到油茶基地綠意盎然,河塌鄉的蛻變印證著:盤活閑置資源是激活鄉村發展內生動力的關鍵鑰匙。該鄉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深化“黨建+”模式,聚焦特色產業延鏈補鏈,持續挖掘低效用地潛力,以差異化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通訊員 賀萍)
責任編輯:李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