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國節·端午】涼亭鎮:“老帶新”包粽子 讓傳統文化持久飄香
宿松融媒訊 “先將粽葉三分之一處折成漏斗狀,然后放入糯米,拿筷子捅實,再將多出來的粽葉向自己的方向彎下去,用繩子在粽腰處扎緊打結就可以了。”6月20日,涼亭鎮楓驛村敬老院里傳出陣陣粽香。原來,是該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在這里舉辦“‘老帶新’包粽子 弘揚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包粽子、送粽子活動,楓驛村會包粽子的兩名老人手把手教年輕人包粽子。
包粽子現場
值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到來之際,涼亭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以“老帶新”的形式,讓更多轄區年輕人學會包粽子,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傳遞節日溫暖。
為了成功舉辦此次活動,涼亭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提前作了精心準備,買好了糯米、粽葉等食材,還提前安排人員泡米、清洗粽葉,并向轄區各單位工作人員和居民下發活動通知,有想學包粽子的年輕人都可以來參加。當天上午9時許,參加此次活動的40余名志愿者們齊聚楓驛村敬老院的大院內。
教青年志愿者包粽子
填米、壓實、封口、綁繩……年過七旬的范彩琴老人,是名老黨員,曾擔任過楓驛村婦女主任,有著50年的包粽子經歷,是楓驛村的包粽子能手。老人一邊向圍在身邊的志愿者們演示包粽子的整個流程,一邊向大家講授包粽子的方法和技巧。不會包粽子的年輕人,看到老人嫻熟的手法,都躍躍欲試,紛紛擼起袖子嘗試著包粽子,大家的臉上都洋溢著快樂的笑容。折粽葉、填糯米,一雙雙巧手在不停地忙碌,纏粽葉的繩子在飛舞著,包好的粽子一個個地摞在盆里,翠綠的粽葉裹著雪白的糯米,淡淡的粽香彌漫在活動現場。
學習包粽子
青年志愿者賀會是名90后,為了弘揚包粽子的傳統文化,她將12歲的女兒帶到現場,一起學習包粽子。賀會說,帶女兒到現場學習包粽子,能夠使女兒親身體驗、近距離感知端午文化,端午文化需要一代代人傳承下去。在歡聲笑語中,大家共同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不僅學會了包粽子的方法和技巧,還弘揚了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教小學生包粽子
涼亭鎮黨委委員鄧頂峰介紹說,端午包粽子、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隨著信息社會和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會自己動手包粽子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涼亭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通過舉辦“‘老帶新’包粽子 弘揚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包粽子、送粽子、品粽子活動,旨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端午傳統文化持久飄香。
展示成果
“我都好幾年沒吃過手工包的粽子,今天真的很開心。”經過一上午的努力,大家共包了400余個粽子,并將包好、蒸熟的粽子送給敬老院40位老人品嘗,讓老人們深深體會到敬老院這個“家”的溫暖和黨委政府對他們的殷切關懷。(通訊員 孫春旺)
責任編輯:朱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