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農文旅”融合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宿松融媒訊 穿越一次山谷叢林、體驗一回蔬果采摘、觀賞一處四季花海、品嘗一道農家美食……走進宿松縣怡花灣文旅小鎮,綠野稻田、連體大棚、五彩果園在眼前次第鋪展,這里有錯落有致的農家小樓、流水潺潺的溝渠、競相涌現的多元產業。一條“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正在怡花灣大地迅速崛起,以奮進之姿、強勁之勢奏響了鄉村振興“進行曲”。
近年來,宿松縣堅持在怡花灣文旅小鎮實行“企業+基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利益連結機制,以生態和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以產業基地為依托,以文化涵養為靈魂,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抓手,以帶動群眾增收為根本的總體思路,統籌農村荒山荒地資源,持續推進林業“產業景觀化、景觀經濟化”,探索出了一條把農村生態資源保護與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緊密結合的經濟發展之路。
怡花灣文旅小鎮是宿松縣打造的一個城郊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坐落在該縣孚玉鎮黎沖村、萬元村和松茲街道牌樓村,緊鄰省道S249公路、宿松高鐵東站和黎沖村易地扶貧搬遷點,是全縣易地搬遷與產業就業結合的示范樣本,也是宿松縣林業產業扶貧、林業“四送一服”示范基地。小鎮創辦6年來,始終堅持“生態、環保、健康”的發展理念,緊密結合鄉村發展需求,從盤活農村閑置荒山荒地資源的實際出發,充分挖掘當地田園風光、鄉村風貌等自然優勢,按照“八區一帶”的總體發展規劃,致力于將這里打造成以苗圃科普為特色、以花卉苗木蔬果交易中心為主體、以學生研學教育實踐為主題,承接城鄉消費升級的特色田園綜合體,形成“農業+文化+旅游”的新產業新業態,一個歷史文化活力顯現、田園景觀特色鮮明、村民生活宜居宜業的新時代小鎮呈現在人們面前。
然而,6年前,這里還是一個以農耕為主、暮氣沉沉的“空心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怡花灣文旅小鎮負責人王惠文依托傳統農耕產業優勢,充分挖掘特色“農文旅”資源,改造居民房屋,發展民宿和農家樂,配套完善旅游公路等基礎設施,打造生態農業館、鮮果采摘體驗園、動物科普教育區、農耕體驗區、運動拓展樂園、觀光小火車站點、花海景觀帶、森林露營地等20余個互動項目,形成“山上有產業,山腳有庭院,院里花成圃,圃前流清溪,溪頭可露營”的發展格局,讓昔日的“空心村”變成了“網紅村”。
“文化研學區內建有一棟現代化的連體鋼架溫室大棚,里面培育了數十種高檔珍稀花卉苗木,是一個以花卉苗木為主題進行互動展示、科普教育、文化活動三位一體的科普教育實踐基地。棚內布置了多個體驗項目,寓教于樂,帶領游客沉浸式探尋和感知神奇的植物世界。隨著研學項目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文化研學區已成為皖西南地區集科普研學、非遺研學、農耕體驗等于一體規模最大的科普教育實踐基地。”王惠文介紹說,怡花灣因此榮獲安徽省科普示范單位、安慶市科普示范基地等榮譽稱號。
文化研學區只是怡花灣文旅小鎮推動一二三產業+旅游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自從2018年走上了鄉村旅游發展之路,以前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傳統村落、稻田、池塘溝渠成為游客青睞的風景。破舊的民宅、豬圈經過藝術改造成為民宿體驗區、農家樂體驗區、服務驛站。靠務農維生的村民們則在家門口找到了朝九晚五的工作。旅游產業的發展不僅改變了村民的生活,還串起了村民們的希望與夢想。
截至2024年,宿松縣采取“企業+基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經營模式,在怡花灣文旅小鎮累計投入資金4000余萬元,共流轉荒山荒地3000余畝,栽種造林苗、綠化景觀苗、花卉苗、果木苗共150余種。建成占地3800平方米的連體鋼架溫室大棚5棟,培育金邊梔子花、金姬水臘、金邊胡子、彩葉杞柳、金葉連翹、花葉美人蕉、花葉絡石、黃金絡石等高檔珍稀花卉苗木60余種。建成占地800畝的優質綠化觀賞區1個,栽植紅楓、垂絲海棠等優質綠化苗木30余種。2023年以來,共培育、銷售花卉苗木100萬余株,產值超3000萬元。每年可為當地村民提供就業崗位360個,戶均年增收6000元。
空中看不到“飛線”,管線全部埋入地下;建設無動力人工濕地,經過處理的生活污水可直接還田;旅游公路四通八達,串起家家戶戶……2024年以來,宿松縣在怡花灣文旅小鎮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大力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改善村民生活環境,進一步提升村莊“顏值”,促使小鎮由一處美向處處美,由一時美向持久美,由內在美向外在美的轉變,奮力繪就鄉村振興生態宜居底色,實現了美麗“蝶變”。
此外,不斷完善小鎮吃、住、學、游、購、娛等服務功能,深入挖掘整合工匠精神、休閑農業等特色資源,精心設計游客沉浸式體驗場景,讓游客深入感受鄉村之美。同時,注重“文化搭臺,以節會友”,通過舉辦各種文藝活動不斷豐富當地群眾和外來游客的文化生活,逐步形成了農文旅融合的鄉村文化旅游發展新格局。
以農促旅、以旅興農,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如今,在怡花灣文旅小鎮,一處處田園美景,因為有了旅游項目的加持,呈現出新的活力;一個個村落,因為有了藝術名片的點綴,成為游客紛至沓來的文化景點,生態與文化的“雙重奏”不僅增強了這里的吸引力,也使得這片土地的鄉村振興之路呈現出豐富多元、生機盎然的景象。(通訊員 孫春旺)
責任編輯:朱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