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國節·春節】佐壩: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宿松融媒訊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贊頌春節的詩詞如漫天星斗一般數不勝數。數千年來,春節一直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民間,關于春節的起源說法不一,但始終不變的是春節一直是人們心中那個象征團圓、興旺,對未來寄托新的希望的佳節。
年關將近,大街小巷的年味漸濃,小商店門口已經陸續掛上了紅燈籠,各類商品已經擺上了柜臺在等待著它們的主人,各家各戶門口都掛上了臘肉、臘鴨、臘魚,在家的老人們在盤算著買些什么年貨、腌制的臘味什么時候口味最好,可能在老人眼里,臘味腌制好了,外出的游子也該回來了。
宿松有民謠:二十七,不要急;二十八,去設法;二十九,還莫有;三十,不見面;正月初一,甩甩手。在我的記憶里,過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從臘月開始,各家各戶紛紛開始備年貨、忙年事。記憶里,初八的“打揚塵”是臘月最忙的一項年事。“打揚塵”實際上是為了迎接過年而進行的一次全面大掃除,有吐故納新、迎接美好未來的寓意。這一天全家出動,掃地拖地擦家具,連墻壁都逃不過被擦一遍的命運,一番忙碌之后,渾身大汗,再去洗個澡,看著潔凈美觀的家里,精神煥發。
臘月二十四接祖宗,這天上午全屋同姓族人陸續到宗姓祠堂擺設福字籃,點上兩根長蠟燭、燒香、放炮,跪拜公祭,接祖宗回家過年,然后各自離去,分頭在自家祭祖。臘月三十上午,由后代親人攜福字籃,各自到分頭掛裱紙、燒香放炮、拜年祭祖,祈求先祖保佑來年平安順遂。下午,同姓族人聚集到祠堂舉行祭祖儀式,鞭炮齊鳴、響徹天空,儀式完畢后回到家中,飯菜香撲面而來,一桌豐盛的年夜飯在心靈手巧的媽媽、嬸嬸的張羅下已經做好,一大家子人圍桌吃年夜飯。年夜飯有兩樣菜必不可少,其一是完年的整條鯉魚,鯉魚有“鯉魚躍龍門”“年年有余”之意;其二是圓子,有團團圓圓之意,印象最深的就是奶奶炸的蘿卜圓子,小時候饞嘴的我在每次奶奶炸蘿卜圓子的時候總能吃上一大碗。年夜飯吃的不僅僅是好菜好飯,吃的也是一種團圓的氛圍,可能和桌子上的一部分家人一年都見不了幾次,但是在春節這特殊的日子里,我們卻能感受到僅屬于家人之間那種血脈相連的濃郁親情,所以年夜飯大家都在慢慢地吃,在寫春節的詩句中,“屠蘇”是一個經常出現的詞,屠蘇常指酒,年夜飯的餐桌上酒水是必不可少的,長輩飲酒,小輩面前放著熱飲,飯桌上相互敬酒間的一聲聲祝福代表著人們心中最真摯的情感。年夜飯之后,大年三十的晚上就要開始守歲了,家鄉的習俗是這天晚上每間房屋都要燈火通明,寓意新的一年一片光明,大家坐在一起喝茶、吃瓜子、吃糕點,打開電視看春晚也是別有一番滋味,還記得趙本山的小品一直是我最期待的節目,說起白云黑土的“改革春風吹滿地,中國人民真爭氣”至今仍然能讓我面帶笑容。
時光荏苒,不知不覺自己也從那個收壓歲錢的小孩成為發壓歲錢的大人,雖然很多人嘴里說著“現在過年一點意思都沒有了”,但是每年過年卻還是馬不停蹄的返鄉,因為過年不僅僅是為了過這么一個傳統節日,也是我們一年到頭來的一種期盼,盼歸家、盼安好、盼幸福,年就是我們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親情的寄托、對愛的奔赴。
今年,雖然千千萬萬的同胞無法像往常一樣回家過年,但是這種犧牲是為了我們能夠在未來更好地向愛奔赴、向美好生活出發。希望經過去年的種種磨難,我們都能夠在春節這樣一個傳統節日中浴火重生,攜手迎接更好的未來。(通訊員 張方圓)
責任編輯:朱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