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日報】河塌:知行合一學黨史銳意進取開新局
8月30日,宿松縣河塌鄉興嶺村村民桂光澤用手機拍下家門口池塘照片,一邊欣賞,一邊稱贊:“幾十年前的美景又回來了,房舍、樹木倒影在清澈的水中,一幅美麗的畫面。”桂光澤越看越美的池塘,村民們把它叫做“團塘”,是興嶺村70余戶200余人的當家塘,很長一段時間近乎干涸,周邊雜草叢生、水面全部是漂浮物,經常是臭味彌散。對“團塘”進行整修“美容”,這樣一件多年沒辦成的好事,是河塌鄉“為民辦實事”的一個縮影。
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河塌鄉立足實際,成立了7個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指導組,全面指導全鄉黨史學習教育工作。全鄉形成了以上率下、部署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格局。
抓好“送學”上門。全鄉1032名黨員,黨史學習教育用書人手一套,對全鄉628名流動黨員采取“寄學”上門,確保黨史學習教育全覆蓋,所有非黨員干部也是人手一套,充分滿足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需要。堅持“六學”并舉,采取“自學+集學+研討+講座”的方式,把個人自學與集體研學、領導領學、黨員互學、典型帶學、機關評學相結合,堅持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相結合,通過理論學習中心組、“三會一課”等方式,原原本本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指定學習材料,做到邊學習邊思考、邊學習邊總結,推動實現常學常新、常思常悟、常研常得。
抓好組織生活。全鄉所有支部充分利用主題活動黨日、專題讀書班等方式讓黨史學習教育成為組織生活最重要的內容。全鄉各支部均相繼開展了緬懷革命先烈活動、人居環境整治活動,我為群眾辦實事等活動讓主題活動日常學常新。
與此同時,河塌鄉依托本地紅色資源充分發揮抗美援朝老戰士、老教師、民間老專家、三老宣講團的作用,先后走進學校、機關、企業、社區田間地頭講述紅色黨史故事,開展專題宣講。四利村民間老藝人張天送把紅色黨史故事和大鼓書相結合給田間地頭的群眾送去一個個精彩的紅色故事。斗山河村花鼓隊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在文化廣場演繹出了黨史最強音。
河塌鄉一直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貫穿黨史學習教育全過程,梳理了群眾“急難愁盼”的事項,建立了“我為群眾辦實事”臺賬。截至8月底,梳理解決影響高質量發展突出問題2條,制定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舉措6條,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十難”問題12條,關心英烈后代舉措8條;共辦結社會保障、環境整治、公共服務、矛盾調解等實事64件。
該鄉黨委政府立足自身實際,努力做強做大畜禽養殖產業,五千萬生豬養殖項目即將落戶;為民服務中心即將建成;暢通河塌工程42條水泥路的硬化,在9月份完成,近一萬人的“出行難”問題得到解決。(通訊員 司舜 梅明)【2021年9月2日6版】
責任編輯:融媒體中心編輯戴菊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