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日報】“以工代賑”美了鄉村富了群眾
在省經濟信息中心駐村工作隊的持續幫扶下,2024年4月,宿松縣陳漢鄉白鶴村的“基礎設施提升工程”成功獲批省級以工代賑示范項目。該項目中央預算內投資700萬元,聚焦解決群眾出行、運輸及河道整治等方面的急難愁盼問題,通過“黨建引領+民生優先+就業增收”模式,帶動近三百名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人均務工收入超1萬元。
2016年,省經濟信息中心工作隊駐村后,推行“黨支部+理事會+村民組”三級聯動機制,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全面梳理出道路硬化、河道治理等5類28項民生需求。建立“黨員責任區”制度,安排20名黨員分片包干開展政策宣講工作,充分發動群眾無償貢獻土地面積2600余平方米。同時,創新實施“項目推進晨會制”,每日通報工程進度,及時協調解決施工難題,保障項目順利推進。
針對村民面臨的“行路難、運輸難、河道堵塞”等突出困境,白鶴村重點推行“三大攻堅行動”。鑒于交通對村級發展的關鍵作用,駐村工作隊發揮省級部門優勢,聘請專業人員對擁堵的巖上片區進行規劃建設。項目規劃初期,交通、水利專家與專業設計人員結合白鶴村地理環境、人口分布、產業布局等實際,融入專業設計理念,從源頭上保障工程科學性、實用性與可持續性,切實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為鄉村長遠發展筑牢根基。在道路方面,科學規劃道路布局,設計拓寬修繕關鍵路段,打通交通堵點,方便村民日常出行與農產品運輸。在河道方面,專業人員提前對河道進行勘察,根據河道生態及地理特征制定整治方案,開展從村入口到巖上片區總長約1.2公里的河道整治,有效恢復河道行洪能力,改善水生態系統,保障周邊村民生產生活安全。
白鶴村創新“三化三改”實施路徑,助力村民增收。施工隊伍本地化,優先招用本地村民參與建設,為村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技能培訓實用化,開展砌筑、木工等針對性培訓,提升村民就業技能;質量監管民主化,成立由老黨員、村民代表等組成的監督小組,保障工程質量。同時,建立“務工收入保障機制”,設置日工資170~300元的階梯式薪酬體系,并按月打卡發放。此外,創新“以工代賑+公益崗”模式,設置保潔、護路等公益性崗位,拓寬村民增收渠道。
項目建成后成效顯著,實現多個“100%”:通組道路硬化率100%,農田灌溉覆蓋率100%,安全飲水達標率100%。通過“短期務工+長期保障”雙輪驅動,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達15%。除道路提升改造外,近年來,該村還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多點發力,新建300多平方米廣場,新安裝路燈50盞、維修路燈20盞,實現100多戶污水管網接入。如今,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鄉村新畫卷正在徐徐鋪展。
省經濟信息中心駐白鶴村第一書記常彬斌表示:“我們將繼續發揮幫扶單位優勢,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先手棋,讓群眾從‘外出就業’轉為‘家門口就業’,實現基礎設施改善與群眾增收致富同頻共振。”
(通訊員 朱林燕)【2025年04月11日第A02版】
責任編輯:戴菊榮
